学术报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报告 >> 正文

(李学娴/文)为进一步激发我院学生的科研深造热情,拓宽本科生学术视野,引领学生洞察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前沿动态,6月6日,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于理工三号楼323室组织召开“大豆分子育种”生物沙龙讲座。我院特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大豆高产广适育种创新研究组蒋炳军担任主讲嘉宾,讲座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学院党委书记张玉山,辅导员孟繁华,2022级全体本科生参与讲座。讲座由孟繁华主持。

讲座伊始,张玉山介绍了蒋炳军老师的研究方向及成果。他鼓励同学们把握此次学术交流契机,积极与专家交流互动,在学术前沿的探索中激发创新思维,为未来考研深造奠定坚实基础。

蒋炳军,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从事大豆关键性状的分子标记开发、关键基因挖掘与育种应用。目前已在山东东营盐碱地利用大豆雄性不育轮回选择育种创制耐盐碱新材料,并且开展大豆育种高代新材料的筛选鉴定工作。主要贡献:率先图位克隆与功能验证大豆绿色革命基因——长童期基因J,揭示了大豆适应短日高温低纬地区的分子机制,这一成果入选《2017中国农业科学重大进展》;率先克隆大豆雄性不育基因GmMS1,为建立第三代大豆杂交技术建立基础;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38篇),获发明专利授权17项,参与选育大豆新品种25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18项,获得率先成果2项。

13BCF

蒋炳军首先介绍大豆遗传与生理特征,包括分类地位、种子出土难、异交率低及短日照光周期敏感等核心问题,聚焦常规育种进展,强调了亲本选择的重要性,运用布达拉模型结合OpenFBA技术创制高寒地区超早熟高产材料。分子育种方面,介绍了分子标记类型与挖掘方法,针对大豆核心性状建立KASP基因型鉴定平台,用于聚合育种实践中。总结了国内外转基因育种与基因编辑育种的最新进展和趋势。他向我院师生详细介绍团队架构及当前研究成果,并呼吁更多青年人才加入,共同推动大豆产业振兴。

本次生物沙龙讲座旨在引领同学们深入了解大豆育种前沿研究成果,为我院学子开启植物科学研究新视野。学院希望同学们在求知问学的道路上勇于探索、踔厉奋发,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为未来学术研究筑牢知识根基、激发创新活力。

上一条: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举办“AI赋能智慧课程建设”专题报告会 下一条: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开展学术交流报告活动

关闭